绵阳城市学院在17年的办学过程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有教育理想的人、办理想的教育、培养有理想追求的人”的办学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思路,砥砺深耕,勇立潮头。2021年,绵阳城市学院获教育部批准,由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绵阳城市学院。经过两年的高质量发展,软硬件建设实现质的飞跃,核心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筑牢政治思想根基
绵阳城市学院的发展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民生工程,走特色化路子,培养自立、利他、服务社会的多专多能人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
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学校章程,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理顺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行政会议的议事决策与规则,建立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校统一、沟通协商和集体决策统一、领导决策层与管理执行层统一”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针对民办学校特点整合纪检监察等监督力量成立合规部,扎实推进工作依法依规、阳光廉洁。
学校党委加强系统设计,书记当好党建思政工作第一责任人,在调研检查、指导工作时,首先听党建思政工作安排、督党建思政工作落实、问党建思政实效,将抓党建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传导给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党建思政年度考核、日常检查督导、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等方式,及时点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压实责任、落实工作。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确定为全国首批“学风传承示范基地”,被评为四川省文明校园、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扶贫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党建思政建设经验先后在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等全省性工作会上交流经验,被列为第二批全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打牢学生思想根基的重要途径,加强课堂教育,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打造了“魅力班级”、“绵城正能量”短视频大赛、“荣耀绵城”颁奖典礼等精品活动项目,形成了“绵城”精品课堂,“师德师风”专题会、“课程思政”研讨会、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等活动,推动第二课堂育人环境建设。结合全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目前,学校已构建了“坚持一个理念、突出两个重点、搭建三大体系、打造四个平台、强化五项保障”的“12345”新模式,细化了“十大育人体系”质量提升任务,推进了15项课题研究,选聘97名党员干部、优秀教师担任学生人生导师,在宿舍区的3000多平方米空间打造3个“一站式”学生社区,全面推进育人体系构建。
强力抓好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去年的学校综合改革中,党委书记王俊佳明确了建设目标: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人才,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充分利用绵阳科技和教育人才优势,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和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科研单位,引进一批专兼职教师,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家队伍。近两年,学校引进双师型教师78名,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型人才16人,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引进的同时,学校还不断增强人才的自我“造血”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学校职称评审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和科研氛围,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
学校经过近五年的快速发展,如今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已成为学校发展引擎,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教师总数的67%,具有教授与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以上。全校建立了23个科研团队,近3年来形成108项科研发明,在核心期刊发稿63篇,出版专著12本,有效带动全校的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还立足中国科技城,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先后与省市、区和县相关部门建立了5个研究中心,与驻地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100余个,先后参与深圳龙岗区地下管线勘察、川藏铁路地基勘察等国家级项目,同时参与对口扶贫、帮扶支教等社会公益项目和为驻地乡村振兴服务基础项目,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学校按照“保基本、提质量、创特色、抓典型”的教学工作总体思路,以多样化、分层次的“质量工程”项目为依托,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以建设一个“数字化教学平台”,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两项改革,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三项建设,强化一项“学科竞赛工作”为主体的“1231”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行以行业为依托的“行业认知—专业认知—集中技能训练”分层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架构,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行业、社会接轨的典型实例作为实践教学环境;完成学生创客空间建设,形成“带教、带学、带创新”的“管、教、学”一体化的导师制教学模式。学校在深入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市场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三段式培养、依托三大平台、构建三类课程体系、完成一个特色建设”的“3331”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使学生学会利用工程思维与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去认识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实施课程改革和课堂革命,多措并举将传统的“教什么、学什么、做什么”转变为“做什么、学什么、教什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能力。通过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估学生自主能力,深入推进社会育人工作,促进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学校以建设“金课”为基础,以“一师一优课”为具体目标,构建了“教学质量标准规范化、教学质量监控全面化、教学质量评价立体化、教学质量反馈多维化、教学质量改进持续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60余项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为实施、指导、监控、考核教学质量提供支撑。将教学单位教学质量各项考核指标纳入目标考核,与其奖惩、收入分配挂钩,倒逼相关单位强化教学管理。开发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系统,内容涵盖备课、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所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教育教学22项教学过程材料。
近三年来,学校质量工程项目达到200余项,立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余项,建设省级示范课程、一流课程30余门,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全国性学科竞赛获得千余项奖项,参与“双创”活动人数和项目数量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参加全省竞赛、发表论文和专利的数量也成为“排头兵”。学生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学校内涵建设迈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探索学工管理模式
学校积极发挥青年学生自身优势和潜力,让他们成为管理的“主人”,把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价值提升”为主题的“三自”教育管理体系贯穿于学生管理教育之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校党委注重学工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将关口前移,把好选聘关,既注重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注重思想品行,确保学工队伍的纯洁性。通过组织专题培训、辅导员能力素质大赛、研讨会等形式提升辅导员专业技能,通过外出交流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站位和格局。全面落实辅导员职级评聘办法,搭建辅导员双晋升通道,让辅导员有努力和前进的动力。
学校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将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下沉至社区,为学生提供直接的育人服务,并以多样化方式开展党团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实现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学校还入选了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与此同时,学校还推出了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三个导师(人生导师、学业导师、实践导师)制度等,形成校、院两级领导参与学生工作,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人生导师指导学生人生规划,学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职业考证及实习就业,实现全方位育人模式。
学校倡导学生通过“自主管理”模式提升综合素质,推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价值实现”的“三自”管理理念,通过设置自主管理岗、勤工助学岗、教师助理岗、劳动实践岗来搭建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来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近几年,学校通过不断完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向学生灌输自主管理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成效凸显。